郑和船队还显示出另一个弊端——这样庞大先进的船队却无法产生利润。郑和出海,更多是为了完成朝廷的任务(耀兵),以及满足他们对于部分奢侈品的需求。由于缺乏民间的配合,这样的任务是无法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的。从长期来看,这样庞大的船队如果无法实现商业上的自给自足,政府是供养不起的。
《殊域周咨录》引刘大夏的话。
永乐二十二年(1424),支持扩张的永乐皇帝离世,新皇帝明仁宗立刻在大臣的建议下召回郑和。对于郑和的航海,朝野的意见很大,比如有大臣表示:“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殊域周咨录》引刘大夏的话。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旦航海权被政府垄断,那么再大的好处也会消失殆尽,变成得不偿失。不幸的是,民间出海已经被禁止,于是随着官方出海的结束,中国的造船业出现了急剧的下滑。
郑和船队对于民间的打击,还在于对海外华人势力的镇压。早在元末明初,海外华人已经在东南亚形成了类似城邦的组织。其中最大的组织由一个叫作陈祖义的华人领袖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