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行家说儒林外史百度网盘
.两个小时抓住一部文学经典的精华,高效学习。 2.贾行家带着“理解之同情”,带你看到中国文人的真实处境和困境,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和幽微,抓住冰山下中国人的深层心理内核。贾行家说儒林外史百度网盘
11~13岁正值初中阶段,我把这个阶段称作“显得很好”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会自我苛求,自我接纳水平明显比前一阶段要低。他们非常在乎别人如何看待他们,非常在乎自己在社会“鄙视链”当中所处的位置。低龄儿童可能会说:“我数学不好!”可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会因为数学老师提醒他交作业,他就觉得“我们数学老师讨厌我”。
青春期引起的生理变化,或者本该出现却还没出现的身体变化,这些因素都会令“显得很好”阶段的孩子过度关注自我。这个阶段的孩子非常在乎自己是不是“正常”。研究表明,他们的自我接纳主要建立在对自己外表的满意程度上。他们会在镜子面前花很长时间来仔细审视外表的每个细节。不仅女孩子心里藏着一长串所谓的身体缺陷,就连男孩子也越来越在乎自己的长相,比如一心想要拥有“六块腹肌”,却痛苦地发现自己与理想身材相距甚远。
在这个阶段,心理学家所说的“假想观众”开始出现(Elkind,1967)。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全身心地关注自己的外表和行为,他们认为其他人也是这样。他们觉得别人时刻都在审视着他们的外表,评判着他们的一举一动,这让他们感觉自己像置身于舞台上一样。他们会尽量在穿着和行为上和同伴保持一致,尽量融入群体。他们会因为日常交往中的一点点失误而耿耿于怀。
对于成年人来说,总是考虑别人怎么想可能显得很傻、很夸张。然而研究表明,对于青少年来说,同伴的意见确实会给他们个人和人际交往带来非常现实的影响(Bell and Bromnick,2003)。尽管研究表明,这种“假想观众”带来的影响会在孩子8年级的时候达到顶点(Alberts,Elkind,and Ginsberg,2007),但是另外有研究发现,一直到30岁,“假想观众”都会给人带来很重要的影响(Frankenberger,2000)。告诉青少年“不要在乎别人怎么想”是没用的,因为他们做不到。然而,这些青少年或许可以思考一下这种顾虑的根源。你可以尝试问问自己的孩子:“这些人的意见对你真的重要吗?
3.《儒林外史》是四大名著之外,不容忽视的中国古典小说,课程抓住“文人”这个关键词,带你全面解析中国文化中这个存在感很强的矛盾群体。 4.一边讲故事,一边做分析,把人物和情节,放在儒家文化发展变迁的大框架里讨论,通过一部书还原更大的文化命题。贾行家说儒林外史百度网盘
课程大纲贾行家说儒林外史百度网盘
发刊词|潜入中国文化的冰山之下
发刊词|潜入中国文化的冰山之下
01 命运 | 士人是如何走下神坛的?
02 科举 | 为什么说范进中举是一幕悲剧?
03 阶层 | 范进为什么能摇身一变?
04 家族 | 严监生为什么只对自己吝啬?
05 生存 | 文人是显贵还是穷酸?
06 安全 | 该独立还是依附?
07 尊严 | 是强势还是弱势?
08 自我实现 | 靠思想还是靠实践?
09 信仰 | 要坚信还是要怀疑?
10 自由 | 入世还是出世?
11 理想 | 我为什么喜欢杜少卿的故事?
12 番外 | 从《儒林外史》到《围城》里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