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3+TensorFlow打造人脸识别智能小程序
本书的主要目标就是回答上述问题。我对人类究竟在想些什么具有浓厚的兴趣,本书前半部分对此进行了探索。我亦对解决一些潜在的规范性问题具有兴趣,本书后半部分讨论了这一论题。
同最初的构想一致,我认为系统2助推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它使人们能够在不依赖任何社会计划者或选择框架设计者的前提下去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我也要为系统1助推作出辩护。正如我们所见,从福利和自主权的角度而言,系统1助推通常是最佳选择,因为人们是繁忙的,他们能够将他们稀缺的时间和注意力投入到他们最关切的需求中去。一个好的默认规则,或者一个有用的框架形式,能够在提升人类福祉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自治水平。需要着重强调自主权的观点,因为如沃尔德伦所言,如果我们关心自主权,那么很自然地,教育型助推应该受到欢迎。但直觉可能是十分错误的。最后,我将站在非教育型助推的角度提出一系列观点。
第二章是关于人们通常如何评价助推的概述。基本的发现比较简单,即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当人们拥有合理的动机,且他们的兴趣和价值与他们的目标人群之间并无明显冲突时,人们既接受教育型助推,也接受非教育型助推。我们将会看到,人们并没有明显的喜爱某种助推而抗拒另外一种助推的系统性倾向。人们对助推的评判往往主要来自他们需要或者能够得到什么,而并非他们是否接受教育。这些证据来自许多国家和地区,不仅包括美国、加拿大和一些欧洲国家,而且包括中国、俄罗斯、韩国、南非和巴西。
第三章是本书的核心。我研究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当人们必须从两种助推中作出选择时,他们会如何行动?这里的基本结论比较复杂。普遍来说,较之系统1助推,大部分人更喜欢系统2助推,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最终的评判标准是哪种助推更为有效。如果人们被告知系统1助推更为有效,大部分人会选择系统1助推。同时,很多人关心个人动因,他们会偏向于教育型助推,除非他们有足够强烈的理由相信非教育型助推具有更高的有效性。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当人们认为某种行为是错误的或者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