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硅谷前端

2022-05-03 09:46:32 xudabang

尚硅谷前端百度网盘

这种情况并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情形:售货员假设人们需要某种产品,而买家在购买这种产品后,不得不被动地为之付费。例如,假设一个书商具有充分的信息认为约翰逊会购买任何哈兰·科本、赛勒或者欧茨的新书(都是极好的选择),或者史密斯会购买某种新版本的平板电脑,又或者拜厄特会购买某双运动鞋,又或者威廉的牙膏用完了,他一定会买相同品牌的新牙膏。如果售货员的判断是准确或者基本准确的,那么这种相关产品的默认购买是不合意的还是会带来极大的收益?现在的技术正在不断地提出这样的问题。

要求积极选择的强有力的理由是,由于可信赖的预测购物算法还没有出现,因此积极选择是防止错误购买的不可或缺的保障,也为了防止购买的商品并不是名义上的买家(根据默认设置)真正需要的。在这种观点下,积极选择的观点根植于为了防止错误而进行的有效保护,这意味着当技术足够可靠时,存在一种“被动购买”的可能性。只要这样的技术不存在,被动购买就不能被接受。但是还有一个关于控制的内在价值的观点:人们希望成为积极的代理人,并且愿意为把握代理权而牺牲某些东西。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当此类算法的精度不断提升时,人们是否愿意放弃(积极的)控制权?可以肯定的是,至少作为一种假设,人们并不喜欢这个主意,即他们可能会依靠默认设置进行购物。[1]

的确,市场需要有关权利的背景设置,在人们进行选择之前,确定人们有什么以及没有什么;背景权利是给定的,而非选择的结果,它们也许反映了某种家长制管理。例如,人们可能会拥有某种免除年龄歧视的“默认权利”,他们可以以某种代价放弃这种权利。此类权利中的某一些(例如免于种族或性别歧视的权利)是不可放弃的。因为人们的偏好可能会受到背景权利的影响[2],只要某些个体或机构作出此类选择,就很难或不可避免某种形式的家长制管理。如果人们的偏好是此类权利的衍生品,我们就无法通过询问偏好来进行权利的选择。但在合理的背景权利下,人们通常不会获得某种产品和服务,除非他们进行了积极的选择(不考虑礼物的问题)。






首页
参与众筹
目录
得道
极克
看里想
商业财经
自我提升
工科技术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