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课吧名企BI-004

2022-05-03 10:03:25 xudabang

  • 09-人工智能基础能力提升课
    -
  • 08-深度学习框架选修课
    -
  • 07-0基础 Python 入门
    -
  • 06-微软九步AI学习法-人工智能核心知识强化课程
    -
  • 05-数据分析与Python程序设计基础
    -
  • 02-导师制名企实训班商业智能方向第四期

在得知列文虎克关于雨水中微生物的研究后,奥尔登堡建议他开展这项研究。列文虎克观察了狗、兔子和人类的精液(他甚至也观察了自己的精液)。他在精液中观察到了蝌蚪状的物体,这些“蝌蚪”的尾巴“像蛇一样摆动,推动‘蝌蚪’向前移动,就像鳗鱼在水中漫游一样” [1] 。这些东西是寄生虫吗?还是说它们其实是具有生殖能力的“种子”?毕竟,在没有生育能力的男性(小男孩和老年男性)的精液中观察不到这些“蝌蚪”。

很多时候,人们倾向于赋予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但并非人体本身)一些我们所熟悉的人体特征。尼古拉斯·安德里·德·布瓦萨德是一名法国医生和寄生虫学专家,同时也是一名显微镜爱好者。他在1701年宣称,“精虫”具有胎儿的形状,有一个带尾巴的头。1694年,荷兰显微镜学家尼古拉斯·哈特索科(Nicolaas Hartsoeker)画了一幅示意图,图中一个人形的胎儿蜷缩在精子中,胎儿巨大的头与精子的“头”紧紧贴合在一起,这幅图如今已成为一幅标志性的图像。有人说这是哈特索科亲眼所见的景象,但事实上,这只是他的想象。

这幅图很好地展示了胚胎发育的“先成论”(preformationist theory),这一理论认为,人体在受精时就已发育完成,之后只是在不断增大而已。根据这幅图,哈维提出的“卵”的作用在当时仍然被认为是不重要的,这种偏见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女性在生育过程中只发挥被动的作用,只是为来自男性的“小人” [2] 提供一个生长的“容器”。

哈维持与“先成论”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生物体是从没有固定结构的“卵”发育而来的。和亚里士多德一样,哈维也认为精液可以触发个体的发育过程。亚里士多德把个体的发育设想为某种液体在雌性体内的“凝固”过程。这种认为胚胎是从没有固定结构的“卵”逐渐发育而来的,而非来自预先形成的人体的理论被称为“后成论”(epigenesis)。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两种有关胚胎发育的对立假说一直处于竞争和并存的状态。18世纪至19世纪初,人们得以用显微镜观察鸡蛋中鸡胚的发育过程。人们观察到,胚胎是逐渐发育出各种结构和器官的,这些研究彻底终结了“先成论”。自那以后(而且时至今日),胚胎学家关注的问题便成了胚胎中的各种组织和器官是如何发育形成的。






首页
参与众筹
目录
得道
极克
看里想
商业财经
自我提升
工科技术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