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Java高级架构师

2022-05-03 10:07:58 xudabang

  • 职业发展-职业素养&项目管理
    -
  • 05 Java高级-精益求精-容器化微服务
    -
  • 04 Java高级-大刀阔斧-服务化改造
    -
  • 03.Java高级-小试牛刀-分布式系统
    -
  • 02.Java高级-初来乍到-单节点系统

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一观点是在19世纪中期与细胞理论同时发展起来的。通过一系列豌豆实验,摩拉维亚的修道士格雷戈尔·孟德尔提出,遗传性状是由一些“离散因子”(particulate factor)决定的。这个故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在此无须赘言。19世纪五六十年代,孟德尔观察到遗传性状似乎是非此即彼的:杂交产生的豌豆只有“圆粒”和“皱粒”两种形态,没有中间形态。当然,人类的遗传更加复杂,有些性状(比如头发或者眼睛的颜色)可能会像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表现出的那样,是离散性状:子女只会具有父母中一人的性状,没有中间状态。但另一些性状(比如身高和肤色)则可能介于父母之间。孟德尔的观察结果引发了一个疑问:既然我们是父母生殖细胞结合的产物,为什么我们表现出的性状并非总是父母性状的混合体?

达尔文并不知道孟德尔的研究,但在他的自然选择理论中也提出了相似的看法。达尔文认为,人体细胞可以产生一种微小的颗粒,他称之为“微芽”(gemmule)。微芽可以影响生物的发育,并可以被传递给后代。在达尔文看来,生物体的所有细胞和组织都会影响遗传,他为他的这种推测创造了一个词——“泛生论”(pangenesis)。他认为微芽可以被外界环境所影响而发生随机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会被传递给子代。19世纪90年代,荷兰植物学家雨果·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和德国生物学家奥古斯特·魏斯曼(August Weismann)分别对达尔文的理论进行了修正。他们提出微芽不能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之间传递,只有生殖细胞才能影响遗传。德弗里斯使用了“泛生子”(pangene)一词代替“微芽”,将自己的理论和达尔文的理论区分开。

20世纪之初,丹麦植物学家威廉·约翰森(Wilhelm Johannsen)使用了一个更加简洁的词来指代遗传单位——“基因”。他还区分了“基因型”和“表现型” [21] :基因型是生物体从父母那里通过遗传获得的所有基因,而表现型是这些基因的外在表现形式。






首页
参与众筹
目录
得道
极克
看里想
商业财经
自我提升
工科技术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