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讲透资治通鉴3秦汉风云
时至今日,马塔斯的冰激凌在美国甚至全球多个国家开设了专卖店,哈根达斯也成为全球性的“尊贵品牌”。多年后,马塔斯的同行朋友问他是怎么想到要生产“金贵”冰激凌的,他回答说:“其实很简单,当时那个妇女不肯跟穷人吃一样的冰激凌的神情确实让人不屑,甚至为人所不齿,但你们只看见了鄙夷,而我却看见了创造财富的机会!”
这个故事原载于《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09年第2期,水铃铛的《哈根达斯冰激凌爱情传奇》。这个故事加上“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的广告,无疑深刻打动了年轻白领们。据说吃哈根达斯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文化,还被认为是中等阶层们生活情调的表现之一。
不过,消费者自己的舌头应该不会欺骗自己。哈根达斯的故事和广告虽美,却让许多中国消费者感觉到哪里出了什么问题,有人甚至开始怀疑哈根达斯是不是一种奢侈品。
《中国日报》记者采访过一个年轻的白领:这个白领的同事都说哈根达斯味道鲜美,于是小夫妻带着贵族般享受的想象去冰激凌店尝鲜。她所吃的一道名为“心花怒放”的冰激凌拼盘,花费了20美元(同等情况下,美国超市最贵的冰激凌也不会超过7美元),其实就是一个小蛋糕和一个不同颜色冰块的组合而已。有的人则声称,所谓贵族哈根达斯冰激凌,口感和冰开水差不多,并无特别之处。令人不解的是,像这种冰激凌门店,只有在哈根达斯的老家纽约才有,但销售价格要低得多。
事实上,排除主观感受,就价格而言,哈根达斯的价格可能是价格歧视。同样的商品卖不一样的价格,这种歧视基于国别信息的差别。
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信息优势的一方,可以人为地制造一种广告上的声誉,然后向消费者发出一种心理上的暗示,使得同质的产品产生差别化的消费感受,最后控制消费群体,影响文化和社会舆论,让消费者最终听命于生产商。斯坦福大学毕业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威廉姆森给这种经典现象,起了一个形象化的说法:生产者统治。他认为,如果默认这类国别信息歧视,结果就是消费者被生产商控制,出现“被人卖掉还替人数钱”的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