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由于缺乏远洋力量,也就无法撼动葡萄牙人的海上地位,这造成了双方在冲突之后,又进行了长达数十年小心翼翼的再接触的尝试。
对于明朝来说,它与后来的清朝相比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它还没有封闭到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还有一些愿意看一看外面世界的官僚。这一点,我们在与葡萄牙人的第一次接触中也可以看到。
见《殊域周咨录》。
见《明史·佛郎机传》。
在广州沿海的第一次海战中,明朝船队虽然没有落下风,但当时的指挥官还是认真地观察了葡萄牙人的船,并承认它们是很先进的。根据记载见《殊域周咨录》。,佛郎机人的船长十丈、宽三尺,船体两旁有四十余支桨。当时仍然流行帆桨船,在海上航行主要靠风力,在岸边时用桨划船,增加了灵活性。中国人形象地称这种船为“蜈蚣船”。除了桨,船上还有三十四门大炮。这些大炮中,大型的重一千余斤,中型的重五百余斤,小型的也重一百五十斤。炮弹的外壳是铁的,内芯则是更加沉重的铅,炮弹大约有八斤重,能打百余丈远。另有记载称,除了船上用的炮弹,还有陆上用的陆炮,炮弹中小的重二十斤,可以打六百步远,大的重七十斤,可以打五六里远